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3年10月24日电(通讯员 王景华 付甲申 刘威岗 常潇予,图片 刘润东)10月15日下午,“传承科学家精神”系列讲座第二场报告会在六教6C300阶梯教室成功举行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环境工程专家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先生应邀作“谈青年成长与大学之道”报告。清华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袁丽丽,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席劲瑛,环境学院院长助理、水环境所党支部书记张潇源,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、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,环境学院李瑞瑞老师,学生科学传播协会会长李志刚,行健书院学生科协主席韦冉东方,以及一百多名清华学子参加活动。
机械系曾乐婷同学主持讲座
讲座现场
钱易先生首先回忆了她的成长历程和大学生活,并深情地表达了对大学岁月的怀念之情。在她的大学毕业答辩会上,钱易先生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人——清华大学教授陶葆楷先生。大学毕业之际,在同济大学胡家骏教授的建议下,钱易先生最终于1957年走进清华大学的大门,在陶葆楷先生的引导下开启了水环境研究之路。
钱易先生作报告
在研究生阶段,钱易先生在补基础的同时,跟随陶葆楷先生参加了很多重要会议,她的视野得到拓宽,并开始留意身边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。与此同时,钱易先生还担任陶葆楷先生的助教,为后面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埋下了伏笔。对于研究生生活,钱易先生语重心长地总结道:“研究生生活使我开始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。”
教书二十余年后,依靠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,钱易先生踏出国门,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,并很幸运地参加了一场重要国际会议——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。这场会议,改变了钱易先生的后半生。在这次会议上,钱易先生首次听到“可持续发展”这个名词,并从此致力于这个理念的推广。
讲座中,钱易先生将“可持续发展”解释为“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,又不致损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”。她指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源、环境和生态问题,并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。作为一名环境领域的教师和科研人员,钱易先生积极宣传和践行“可持续发展”理念,在清华大学开设公开课“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”,并提出了在清华大学建设生态校园的建议。正是在以钱易先生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环境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,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绿色化,在“可持续发展”的绿色道路上阔步前进,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
最后,钱易先生深情地说:“为自己、为人类、为子孙、为地球,我们必须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停学习、努力奋斗,奉献自己的一切;所有地球人应该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团结就是力量;地球和人类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!”同时,钱易先生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,勉励大家坚持自己的美好理想,不断学习,不断进步,努力成为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人类前途奋斗并创造奇迹的好人才。
讲座后,钱易先生针对同学们关注的问题,从“人生观、价值观、大学生活”三个方面给出建议。
关于人生目的,钱易先生表示,人生只有一次,不能虚度光阴,不应碌碌无为,不能损人利己,更不能背叛祖国和人类。要过得光明磊落,不断学习,努力奉献,为亲人、社会、国家、地球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。
关于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关系,钱易先生认为,一心奉献社会的人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肯定,这就是一个人能获得的最大利益;一心追逐名利的人会做出既伤害社会又贬低自己的又蠢又坏的事,绝不可取。
关于大学生活的规划,钱易先生建议,应把学习放在第一位,学习的对象要多样化,老师、同学、图书、网络、报纸、广播……要积极参加体育、文娱活动,丰富生活,锻炼身体,提高情趣;要尽自己所能担负一些社会工作,为人民服务。
关于人生职业选择,钱易先生认为,决定于个人兴趣和客观需要和条件,而且都可以成才,都可以奉献。
关于如何面对竞争,钱易先生表示,竞争能促进自己和对手更加努力,肯定比躺平更正面,但绝不是为了伤害对手,也绝不能采取不良的竞争手段。
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,钱易先生认为,艺术给人美的教育,科学家、工程师、每个人,包括社会、国家都需要美的人生和未来。
现场同学积极提问
最后,袁丽丽老师向钱易先生赠送花束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8班学生张瑞雯为老师送上精心准备的画作,向钱易先生表示感谢与敬意。
袁丽丽老师、张瑞雯同学向钱易先生赠送纪念礼物
集体合影留念
“传承科学家精神”系列讲座是为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,助力青年成长,搭建的师生共建交流的新平台。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、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、清华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、离退休工作处、科学博物馆、科学史系主办,学生科学传播协会、环境学院团委、秀钟书院学生会(筹)、探微书院学生会、新雅书院学生科协、行健书院学生科协、为先书院学生科协协办,也是环境学院水环境所党支部以及清华大学“攀峰工程”党支部特色项目的重要内容。